一七年四月三日,经过长达两个月的马拉松式斡旋,在亨利亲王抵达北京与何绍明在中南海私密会面之后。仅仅两天之后的四月三日,这场艰苦的谈判终于结束了。中德北京条约,顺利达成。
条约只要阐述了如下几条:
一,胶州湾事件完全是因为中德之间语言不通,而导致的意外。
二,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,双方均负有一定责任。
三,自一七年四月十五日起,中方将分批次遣返羁押在山东的德国战俘。其中包括远东舰队指挥官迪尔皮茨以及陆军将军瓦德西。德国将为此支付六十万马克,作为羁押期间德国战俘的食宿费。
四,德国支付中方七十万马克,用于补偿中方在此次事件中的战损以及战死士兵的抚恤金。中方支付五十万中华元给德国,用作抚恤德方战死士兵。
五,胶州湾事件中战损以及被俘的德国五艘战舰,其中徳皇号、威廉王妃号将在旅顺造船厂进行大修而返回德国,中方支付其完全费用。其余阿高纳、依伦娜与鸬鹚号三艘战舰将会为中国所有。
六,中德本着相互谅解的态度,妥善解决此前的教案纠纷。中方承诺将在六十天内严惩肇事凶徒。同时,中德双方将彼此列为贸易最惠国。
七,中方将于本年之内,出资九十万美元购买一艘德国新型巡洋舰。并且在五年内,从德国采购总价值两千万中华元的军火。德方将在五年内,从中国采购总价值一千六百万马克的军火。
八,自条约达成之日起,双方将彼此外交级别提升为大使级。
很显然,一场纷争,甚至有可能引发新的战争的威胁,逐渐转变成了一场军火交易。德国要发展,必须要开拓海外殖民地。可这殖民地不一定要在远东。只要获得了潜艇的技术,以德国人的造船工艺,不出数年,绝对能在海洋上跟英国佬一争高下。
条约里头说得体面,这也就是变相的给德国佬找台阶下。十几条款上,临时政府不但多了一笔不菲的外汇,而且还多了一项长期的军火采购。海军也多了三艘性能还算优良的战舰。胶州湾的事儿能解决成这样,无疑让何绍明彻底松了口气。
他心里头清楚着呢。这个时候的中国,在洋鬼子眼里就是一群还算开化得土著。就好比列强是猎人,而中国顶多算一只比较有威胁的猛兽而已。让其中一个猎手吃了亏,一个处理不好,引得一帮子洋鬼子蜂拥而至,那绝对是天大的灾难。就算关东军再善战,也顶不住恼羞成怒的多国联军吧?
何绍明存了见好就收的心思,心里头老大的满足。身为一名穿越者他可知道,甲午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,正是德国佬开的头。之后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湾,英国占威海卫,法国……如今把带头的打了满头是包,估摸着其余洋鬼子再想动心思,得再三琢磨琢磨了。
临时政府内部风平Lang静,甚至大家伙都觉着欣慰的时候。外头的报纸却吵吵成了一锅粥。
临时政府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之后,通过了一条新闻管理条例。这一条条例,自然就是鼓励言论自由。准许私人在不违反刑法、民法的情况下,开办报纸广播。此条例一出,早就瞧着关东军各种报纸不顺眼的几位道学先生,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就办了个报纸。赶在中德条约达成之前,挂了牌匾,就在京城吆喝开了。
中德条约一达成,当即将某头对准了主持谈判的伍廷芳。既然是对准了伍廷芳,何绍明也知道那些道学先生嘴里会吐出什么话来。
作为时时与外国人打教导的伍廷芳,现在在国内声誉不是很好。许多大儒、小生纷纷通骂伍廷芳是“有二心于洋人”、“以中洋毒,不知是何肝肺”。
三月,中德天津和谈一开始,各地的大儒就开始痛责外交部——矛头当然对准了外交部部长,有些话还直指唐绍仪这位内定的总理。
对和谈,报纸采纳了大部分儒学分子的意见:卖国。按照报纸所言,想当初甲午,前清因处于战败位置,不得不签,现在中国在战争中击败了德国,还与他们签约,这就是连清朝也不如了。
对上位者,报纸继承了传统观点:不责上。但对具体负责人,他们可就没那么客气了。负责谈判的伍廷芳在报纸上成了汉奸、卖国贼的代名词,属于国人皆曰可杀之士。
有家报纸还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查出伍廷芳来历,首先就说伍廷芳出身不好,十来岁就跑到香港给洋鬼子卖命,可以说是从小就心怀叵测,隐蓄异志。更可恶的是,取了个老婆还是信洋教的。他跟洋鬼子打交道,咱中国能不吃亏?
出身不好可以不用追究,就算娶了洋婆子也没什么,何帅不也娶了个洋婆子么?但伍廷芳不光没个好出身,他还在十三岁时到了外洋,去英国人治下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汉奸。
后来在洋鬼子眼皮底下混不下去了,伍廷芳回到国内,混入关东军,在某人(这个不用明说大家也知道是谁)包庇下,当了一名官员,从此开始他里通外国,出卖国家的罪恶勾当。
报纸最后以洋洋万字言来收尾,无外乎说什么中国以名教为治,伍廷芳一流“不敬祖宗神祗,整日开口上帝,闭口神甫,真乃无父无君,悖理败伦,忘本而无忌惮”。而且伍廷芳一流“信奉婚嫁悉由自愿,不经媒妁,不拜天地”,是“廉耻道丧,人伦澌灭”。
这样的报纸何绍明看了虽然觉得论调离奇古怪,但还可以一笑置之。只是老先生伍廷芳看了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,甚至说动了总理唐绍仪,唐绍仪也真的利用他的总理职务,展开了反击。
唐绍仪在各类报纸上上连篇累牍刊登反驳文章——自然没有只对伍廷芳一事反驳,而是釜底抽薪,直指报纸所言“名教”——按照他所言,名教所言理应该是“势相激而理随之易”,“顺必然之事者,理也”,“天下之事,极则必变”、“周王道之穷也,其势必变而为秦”。至于“腐儒不达时变,动称三代”更是让他嘲讽的一塌糊涂。
本来一些报纸矛头对准的是对外和谈,可到最后却变成了东西学之间的论战。
中南海。办公室里的何绍明翻着一打报纸,看着版面上吵吵得热火朝天。表情有些哭笑不得。心道,这条道可真难走。不但要跟洋鬼子上演全武行,还得跟这些个老古董斗嘴。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?诶,教育,教育啊!他真想一夜之间将各类新式学校开遍大江南北,将满清之后的沉沦腐朽之气,一扫而光。
展开全部内容